![]() |
|
聚丙烯,塑料颗粒
发布时间:2021-07-05 浏览次数:1394
历史上的宋元战争规模空前,其间的襄阳之战又是整场战争的关键一役,当年,为元军攻克襄阳立下首功的神秘武器,是一种利害的武器“回回炮”。后来,在攻克沙洋城时元军又使用了一种“金汁炮”。由于文献记载简略,甚至相互矛盾,直到今天,人们也不知这两种武器的真实面目,众说纷纭。 史书记载,“回回炮”是由西域人阿老瓦丁、亦思马因等人所献,初次亮相,就是在元军攻克襄阳的战斗中,这种炮“重一百五十斤,机发,声震天地,所击无不摧陷,入地七尺。”(《元史·方技》)据此记载,不少人认为“回回炮”是一种“巨型抛石机”。 抛石机在中国古已有之,并非是什么神秘的先进武器,巨型抛石机也非罕见,起码早在唐朝,就已经出现在战场上。据史载:“时李勣已率兵攻辽东城。高丽闻我有抛车,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者,甚惧之。乃于城上积木为战楼以拒飞石。勣列车发石以击其城,所遇尽溃。又推撞车撞其楼阁,无不倾倒。(《旧唐书·太宗纪》) 比起“飞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”的唐朝抛车,《元史》所记的“回回炮”了无新意,很难符合它恐怖新式武器的神奇形象。当年的阿老瓦丁、亦思马因两人,不远千里,到中国来献宝,结果只不过是抛石机而已,不是会被笑话吗? 给抛石机加上“巨型”两个字,只能说这种抛石机功能强大,可以抛出更大的石弹,但关键技术方面,说不上有什么突破性的创新。石弹越大,对敌人的威慑力自然越大。但抛石机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大,大到一定程度,必然存在技术上的瓶颈,失去它本有的优势。怎样将庞大的装置布置到合适的位置,怎样准备足够的巨型石弹,怎样运输这些巨型的石弹,怎样将巨型石弹装置到机器上去,这些也都是问题。如果这些工作会消耗太多的人力,每一发炮弹都需要许多士兵努力搬运,无疑会降低这种武器的使用效率,这种武器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。 何况,巨型石弹对敌人的威胁,可能并不大于密集发射的较小的石弹。传说中的“回回炮”必定另有奥妙。 《元史·刘整传》记载,元军进攻樊城的时候,南宋降元将领刘整曾督战舰进逼城下,战船上装备的正是“回回炮”,刘整“令善水者断木沉索,督战舰趋城下,以回回砲击之,而焚其栅。”由此可见,“回回炮”的射程不远,装置也并不庞大,元军将其置于船上,逼近城墙发射,发射的后果是引起城上起火,焚其寨栅。 “金汁”是种什么汁? 攻克襄阳以后,元军沿汉江南进,绕过郢州,进攻沙洋,此战,元军又使用了一种叫做“金汁炮”的武器。当日傍晚时分,大风乍起,元军统帅伯颜命“顺风掣金汁炮”,金汁炮一发,城中燃起大火,“焚其庐舍,烟焰涨天,城遂破”(《元史·伯颜传》),由此又可见,所谓“金汁炮”的攻击后果也是引起大火,与“回回炮”类似。 元军攻克襄阳、攻克沙洋,时间上相隔不久,是两场前后相接的攻坚战,既然“回回炮”在襄阳发挥了关键作用,元军实在没有理由在接下来的一场战斗中,弃用这种有效的武器,而启用另外一种叫做“金汁炮”的武器,加上“回回炮”和“金汁炮”的攻击效果相近,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,所谓的“金汁炮”,其实就是“回回炮”,也被称为“襄阳炮”等,名异实同,是同一种武器。 那这两种炮使用的“金汁”究竟是什么厉害的武器呢? 国外有文献曾经记载,蒙古帝国的西征大军在攻克巴格达城的战斗中,曾经就地取材,将一罐罐石油点燃,利用抛石机抛进城里,作为原始的烧夷弹。这种武器具有极大的震慑力,巴格达城因此被攻克。这种作战方式,与元军在襄阳、沙洋两城的战斗情景十分相似,两相对照,神秘的“回回炮”终于露出了它的真面目,它不是别的,就是“以装满石油的陶罐为炮弹的抛石机”。阿老瓦丁等人献“回回炮”,并非对发射装置做出了什么重要的革新,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炮弹而已。这种炮弹,除非当年身在西域的回回人,否则还真是没办法得到——因为只有在西域,才有取之不尽又极易获得的石油。 “回回炮”的炮弹里装的的确就是“石油”。关于石油,同时代的马可·波罗在他的游记里也有记载。马可·波罗在从意大利前往中国的途中,经过一个叫大亚美尼亚的地方,他记载了这样一桩怪事:其与谷儿只人接境之处,有一泉,喷油甚多,同时竟可盛满百船。然其油不可食,只供燃烧,并为骆驼涂身诊治癣疥之用。人自极远之地来此以取此油,盖其地全境附近之地仅燃此油也。(冯承均译《马可·波罗行纪》) 这就是石油,阿老瓦丁、亦思马因对“回回炮“的贡献,就是带着他们的驼队,为当时的元朝中国进口了石油,正如马可·波罗写到的那样“人自极远之地来此以取此油”。这种油自然喷出,无须钻 上一篇:
徐州海天石化
下一篇:
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定价的诸多因素
|
|